買房難題:要怎麼選?
就算湊到頭期款、繳得起貸款,講到買房子還是頭痛,要買在哪一區?社區那麼多要怎麼選?看房子這麼花時間要看到什麼時候才看得完?
簡單說就是選項太多!多到超過大腦的認知負荷;我自己是覺得首要任務是:收斂選項
不過要怎麼收斂?這是我自己買房時候使用的買房五步驟。
這篇文是之前買房後,寫在地區社團的心得分享文~不過後來發現很多人覺得實用,那乾脆寫成文章讓更多人看到
買房五步驟:1.設定條件選出大區域
2.在大區域中畫出幾個小區域
3.在小區內大量看房
4.看到喜歡的物件,熟悉周邊環境
5.出價議價
我的狀態是在台北市賃居十幾年,和女友去年初開始討論要買房 & 結婚,大約去年七月真的開始看房。我們整個看房的步驟大概是這樣:
第一步:設定條件選出大區域
例如我們的條件有四個:
1 離其中一方的家人近 (台北 or 基隆 or 桃園)
2 離台北市交通時間一小時半左右且交通方式方便多元
3 總價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
4 我們要喜歡那座城市 (或那個地區)
這四個條件交集之下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桃園。
區域看似很多,但你一定有某些期望的條件,列清楚以後就會發現符合的選項其實沒那麼多
繼續閱讀 or 回到目錄
第二步:在大區域中選出幾個小區域
網路資料查一查,實際也去看一兩個建案先大致感受;如在桃園我們看了中路重劃區、經國重劃區、小檜溪、大有路、南崁、藝文特區、青埔、林口。
桃園是大區域,其中我們又研究了八個小區,每個小區都會有各自特性和價格範圍,然後可以把不喜歡的或無力負擔的刪掉。
例如藝文特區價格負擔不起,大有路有殯儀館不喜歡,經國重劃區選擇太少又離煉油廠近,青埔覺得太空曠 … 等等。
於是就會慢慢知道自己喜歡又可負擔的有哪裡,完成第二步。
我們在這裡決定中路重劃區,主要是喜歡公園、價格可負擔、交通時間和方式可接受、以及重劃區建築間的棟距較為寬廣、人行道比較大條感覺比較舒適等等
繼續閱讀 or 回到目錄
第三步:在小區內大量的看物件
決定好小區域之後就是大量看房。
雖然一個小區域內已經有差不多的特性,但每個物件還是各自感覺不同;格局不一樣、周遭環境不一樣、看出去的景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慢慢看就會整理出自己相對更重視的東西,例如浴缸有無、陽台有無、開放或封閉式廚房、景觀有無、樓層高低、公設規劃、附近區域的相關規劃等等。
我們當時合計看了十多個建案,每個建案又各有約二到三種房型,等於看了幾十種房型。
到這一步又可以設定一個條件來做初步篩選:
必須兩人都有購買欲望才考慮
如果只有一方喜歡而另一方無感那就刪掉,當時我們設了這個原則;而看過的所有物件中讓我們兩人同時都有購買欲望的,也只有 4 個建案、6 種房型而已。
繼續閱讀 or 回到目錄
第四步:看到喜歡的物件,熟悉周邊環境
建案畢竟只是建案,實際生活還是得喜歡周邊環境。
大約走路十到十五分鐘內的範圍,生活機能如何、街景如何、搭車購物方便嗎、居民大概都是怎樣的人、實際走起來是什麼感覺 … 等等。
那 4 個我們有購買慾望的建案,都花了一些時間去走去熟悉,不只走走而已,也去逛逛附近公園看看活動的居民,實際去附近站牌搭車到台北,體驗交通。
尖峰時間搭車看看站牌排隊跟國道交通狀況
假日下午看看公園居民湧出的實際使用狀況
去附近全聯或便利商店看看陳列的品項
逛逛傳統市場
繼續閱讀 or 回到目錄
第五步:出價議價
前面四個步驟走完後都還是喜歡,那就真的是喜歡了!
接著就開始出價議價,雖然一開始會去看就是總價可負擔,但考量到各自物件要準備的裝潢家具不一樣,生活成本不一樣,每個物件願意出的價自然也不同,都要各自議價。
議價成功 → 快樂簽約
議價不成功 → 回到第三步
如果所有選項都議價失敗 → 回到第二步
總而言之,因為買房子這件事的困難點就是選項太多,於是整個過程就是先收斂,減少選項降低認知負擔,收斂到一個程度以後開始發散 (大量看物件)
然後再收斂 (格局、價位、周邊),收斂出選項以後開始出價談。
看房子的時候是不談價的,根本還不確定喜不喜歡,不必浪費時間跟代銷殺價;大概知道個開價就好,議價是喜歡之後的事情。
繼續閱讀 or 回到目錄
最後統整
規劃 -> 看房 -> 買房的五步驟:
1. 設定條件選出大區域
2. 在大區域中選出幾個小區域
3. 在小區內大量的看物件
4. 看到喜歡的物件,熟悉周邊環境
5. 出價議價
這是我自己的做法,也順利買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