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投資入門|如何設定加密貨幣投資目標價?

幣圈沒有財報,很多甚至還沒開始賺錢,沒有本益比可言。要怎麼設定投資目標價?
前幾天跟最近剛進場玩幣的朋友聊到這個問題,把我的想法寫出來~
在幣圈,市值比價格更重要
這是第一個重要觀念。
不同項目的代幣模型都不一樣,最基本的總發行量就差異很大,有些總共發行一千萬顆,但有些總共發行幾千億顆,差異極為巨大。
發行量某種意義上就像是供應量,通常來說發行量愈大供應量愈大,當然會嚴重影響到價格。
於是可以看到有些幣的價格很高,幾千幾萬美金;而有些很低,0.0000xxx 美金。但同時幣在買賣時可以分割到非常小的單位,例如可以一次只買 0.0001 顆比特幣,所以價格高低並不會影響到進場門檻,高價就買少一點單位,低價買多一點單位,小資依然可以入場買高價幣。
總之因為發行量巨大的差異,價格也有巨大的差異,價格本身不太能直接拿來比較,假設 A 幣現價 10000 U,B 幣現價 0.1 U,你很難說 A 幣就真的比 B 幣貴,評估的標準應該是市值而非價格。
市值 = 供應量 x 價格
流通市值 = 流通供應量 x 價格
最大稀釋市值 = 總供應量 x 價格
通常來說,市值愈大,就需要更多錢才能漲。如果項目本身無法創造足夠的價值,就很難長期維持高市值。
我認為在幣圈,市值是比價格更為重要的指標。當我們要評估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潛在投資報酬率等等的時候,不要看價格,用市值來評估。
預期目標市值 / 總供應量 = 預期目標價格
不是設定投資目標價,是設定投資目標市值,然後反推出價格。
舉個例子:
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蘋果,約兩兆六千億美金;
黃金目前的全球市值大約是十兆美金 (估計值);
新台幣目前總市值大約是兩兆美金;
這三種資產類別分別是企業股票、商品、貨幣,幣圈中各不同項目發行的幣,儘管都是幣,但因為項目不同、代幣模型不同而各自可能都有更適合的資產類別。
舉例來說,我覺得比特幣更像是商品,而以太幣更像貨幣一點。
於是,看項目比較像是哪一種,在那個種類中找尋合適的參考標的,找到參考的市值,作為預期目標市值就可以算出預期目標價格。
實際舉個例子算算看:
假設目前評估的項目是 Moonbeam,它是一條波卡生態中的平台公鏈,就類似以太坊、Solana、Cardano 這樣的平台公鏈。
如果在做過一番研究後,我認為它的成長性和前景至少等同於 Solana,那麼 SOL (Solana 的代幣) 目前的最大稀釋市值是 420 億美金,而 GLMR (Moonbeam 的代幣) 的最大稀釋市值則是 26 億美金。
也就是說如果先不考慮 Solana 之後的發展性,而我也認為目前 SOL 這樣的市值是合理的,又認為 Moonbeam 前景可以達到目前 Solana 的程度,那就可以算出預期目標市值,再根據總供應量就可以算出預期目標價位。
用以上數字算出來的 GLMR 預期目標價會是 42 U,而現價大約是 2.7 U。
※ 以上這段只是做為案例說明試算,非投資建議
然後有兩個問題要注意:
為什麼要用「最大稀釋市值」而非「流通市值」?
這應該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一定要這樣用,用流通市值也可以。
考量點比較複雜這篇文章大概寫不完,如果持幣過程都會做類似質押去持續增加幣的數量,這個增速也跟著上發行量的增速的話,我覺得用流通市值也是很 OK 的。
總之這裡重點在於要搞清楚這兩個名詞差異,然後根據自己的操作習慣去設定要用哪一個比較適合。
有些項目的總供應量是變動的
有些是通膨模型,會無上限的增發;有些甚至是通縮模型,會愈來愈少。
通常白皮書都會寫,或網路上也查得到。可以找的到是通膨或通縮,採取的方式、% 數等等。
這會略略影響到一點計算,但不影響整個概念。